close

Do Something

「政治躁鬱的台灣, 無力感麻痺了人對未來的想望。
但困頓中,總還有人拒絕失望、力抗沉淪,
依著心中的理想藍圖,
以行動改變現狀,要讓台灣更好。
希望總是在的,只要有人帶頭,只要有人堅持。
」~台灣希望地圖

今天晚上看到韓國大學生平均每人薪水有7萬台幣的新聞,對照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2萬5上下;看著以前的進步和現在的落魄;曾經的繁榮到現在的民不聊生;物質需求漸漸在台灣人的心理取得絕對主導權,夢想的偉大和國家社會的重要,在個人主義強勢剝削下已經變成空談,政客和股票玩家說真的又有多少不同,哪個人心裡的中華民國或是whatever台灣國的比重有比自身利益大,比也比不出來了吧。

這樣的台灣,我們還可以創造另一個打拚的奇蹟嗎?愛國不是放在嘴巴上說的,也不是拿來作秀的,在沒錢沒權沒勢沒目標的情況下,我們能幫現在的可怕「M型教育to be」調整一下城鄉差距吧。Do Something! It never too late to do something.




 


《行動者》


網路報稅推手 遇上社服老鳥
 
 
【文字/鄭朝陽】 

名字落落長的「數位人文關懷希望工作團隊」,盧志山是主要推手之一。他是財政部國稅局的資訊工程師,兩個女兒都念北一女。盧志山加上卅年都蹲在曲冰部落的社區工作者姜樂義,兩人一拍即合,攜手打造數位部落、展開城鄉青少年合組「數位學習家庭」的希望工程。


盧志山是網路報稅革命的功臣。當二維條碼問世,盧志山重新編排,讓我國在民國八十四年走入網路報稅時代。拿信用卡繳稅,也要歸功於他。


因為擔任全國網路報稅的專案負責人,盧志山找伊甸基金會合作,藉推廣網路報稅協助伊甸募款,就此接觸志願服務領域。


六年前在亞太志工年會結識姜樂義,兩人交換網路社群志願服務、部落經營的經驗和理念,並前往曲冰部落找出經營的新方法。


三年前,盧志山在北一女演講「如何走向人文社會」,指出原住民部落是優質文化場域,都會青年來此志願服務,可學習尊重別人、改變自己,同時帶給部落孩子向上提升的學習動力。因此,小綠綠成了第一支進部落的高中營隊。


盧志山當公務員廿年,公餘帶工作團隊進部落,卅天年假不夠用,還忙到常犯痛風,甚至走不動,全家人也陪他到部落作志工當休閒。


姜樂義是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,也是天主教徒,強調用社會服務做靈修,常帶年輕人到印度德蕾莎修女的「垂死之家」,擔任志工或為窮人服務。


卅年前,姜樂義就被曲冰的好山好水吸引。在國科會任職時,知道現任村長廖金池想種百香果,卻缺資金,發動國科會同事每人一千元認養果園,但收成前遇乾旱,每人只領到兩瓶濃縮果汁。


這兩個中年男子行動力超強,除了號召東華扶輪社等力量為部落投入資源,還有一套部落產業發展計畫,用原住民藝術創作、有機農業和生態旅遊等天賦優勢,留住山巔勇士,重建部落自信。



【2007-11-12/聯合報/A6版/話題】


數位學習家庭
線上家教教部落妹妹做功課
 
 
【文字/鄭朝陽】
「雷哥哥,請問什麼叫做『借代修辭』啊?」


「借代修辭就是利用某個辭彙來代表某樣東西,例如:『孤帆遠影碧山盡』裡頭的「帆」,就是借代船的意思。再例如『絲竹悠揚』的絲竹,就是借代音樂的意思喔。例子還有很多,有不懂的再問我吧。」


在「數位學習家庭」的網路部落格裡,台北市建國中學二年級的雷修瑋當起線上家教,透過網路和桃園國小四年級的紀淳展、花蓮卓楓國小四年級的李噠鹿兒討論功課,並一一解答。


一大顧兩小 咱是虛擬家庭


這三個大小朋友原本分居三地、互不相識,盧志山的「數位人文關懷希望工作團隊」,把他們串在一起。不同年紀、分居城鄉、資源有別的三人成為一戶,共組一個「學習家庭」,戶長是高二的雷修瑋,紀淳展和李噠鹿兒兩名小四學生童則結為學伴。


雷修瑋在家庭部落格列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、維基百科、國家圖書館等線上學習資源,讓兩位小學伴能夠自己找到答案;他也成立「網路讀書會」,一起討論看課外書的心得。


在「學習討論區」裡,雷修瑋就成了線上家教,解答小朋友找不到答案的問題。


「家人」隔座山 藉網路搏感情


戶長雷修瑋說,不同地區的一家人,彼此分享喜怒哀樂,雖然平時只能在網路上聊天,和兩個妹妹見面的次數也有限,但大家感情越來越好,像兄弟姊妹。


這是一項結合人文與科技,讓下一代學習分享的新嘗試。「希望工作團隊」利用網路科技,建立一個虛擬的「家庭」,把偏遠部落和都市的孩子聚在一起由高中或大學生的大哥哥當戶長,同年級、卻分居城鄉的學童則成為「學伴」,讓數位家庭成為「家外之家」,從小培養友誼,作一輩子的朋友。少子化趨勢下,也為孩子提供異姓手足,分享資源,共同成長。


小綠綠開路 還要前進印度


三年前,女兒就讀北一女的盧志山,安排一群「小綠綠」造訪南投曲冰部落,促成第一個「數位學習家庭」。今年,建中學生跟進,與桃園石門、員樹林國小的學生,一起拜訪復興鄉的三光和光華部落;今年底,中原大學學生也將加入。許多個「數位學習家庭」成形。


盧志山也把數位學習家庭推向國際。今年五月,新加坡的英華中學和兀蘭國小先後加入桃園國小的數位學習家庭,目前也規畫由北一女團隊前往印度培梅小學,把那裡的小朋友變成一家人。


去年底,盧志山利用花蓮卓楓國小現有的寬頻網路,幫在地的古諾楓部落架設數個無線網路基地台,讓部落可無線上網;今年的寒假,在東華扶輪社支持下,再邀請台北建國中學和桃小中、高年級學生走進部落。


建中生下鄉 教學也被教學


城市與部落大小朋友相處六天,建中大哥哥教孩子基本的數位能力,包括拍照記錄生活、書寫心得、建置部落格等,部落孩子多了一雙看見遼闊世界的眼睛;也讓世界透過他們的鏡頭和筆觸,看見部落的美。


這趟兼具人文關懷、生態與自然觀察的部落遊學之旅,打開不同背景孩子的世界觀。都市高中生見識了布農族打獵、編織、種有機蔬菜的部落生活文化,大自然教他們的,是學校教室裡學不到的。


數位學習家庭部落格把部落營隊建立的情誼延續下去。不必翻山越嶺、長途跋涉,照樣可以談心、討論功課,彼此關懷。


部落小朋友 北上擴展視野


期中考之後的空檔,卓楓國小的小朋友也北上來一趟都會體驗之旅。「小人國」遊樂園、新竹科學園區,以及探索天文奧秘的太空中心,盧志山看出另一種驚奇在他們眼裡浮現。


一來一往的交流體驗,加上網路千里一線牽,數位學習家庭成員的感情濃度倍增。「東西兩邊的家長越來越熟絡,也彼此關心對方的小孩和家庭,看了心裡很溫暖。」這些正面的改變讓盧志山越做越起勁,也深信這些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將多了些扶持的力量。


盧志山滿懷希望,勾勒「部落一百、台灣一百」的願景。


他說,如果有一百個都會高中和小學,透過數位學習家庭關懷、陪伴一百個部落或偏遠小學,讓他們互相學習成長,懂得從「伸手要」變成「出手給」,下一代將更有品質,我們也將有更好的社會,台灣將是個幸福又溫馨的人文關懷島。



【2007-11-12/聯合報/A6版/話題】

 
《練習曲》啟發
小女生想環島 推廣數位部落
 
 
【文字/鄭朝陽】
盧志山把兩個念北一女的女兒都帶進曲冰部落。大女兒盧宛均選擇推甄進政治大學廣電系,立志作一位人文傳播者。念高二的小女兒盧宛孜看著父親公益的身影,計畫騎單車全台走透透,利用寒、暑假環島拜訪各明星高中校長,推廣數位學習家庭理念,期待有更多學校加入希望工程團隊。


「我想拍一支服務成果的紀錄片,再做一分簡報檔給校長們看。」看了紀錄片《練習曲》,盧宛孜感動得淚流滿面,也激起她環島推廣數位學習家庭理念的行動,且行動計畫周全。她知道,具體的成果才有說服力,她正規畫紀錄片的分鏡表,並蒐集部落服務的圖文資料製作簡報檔,近期陸續寄出拜訪高中校長的信函,努力彈好這首人文教育的《練習曲》。


盧宛孜還要帶一位擅長畫畫的同學與她同行,畫下單車經過的風景和令人感動的人物。「我們想藉這次機會多認識台灣、多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,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。」


盧宛孜說,很多人騎單車環島,既健身也是無汙染的旅行方式,她除了要考驗自己的體力、耐力,還賦予它深度的人文意義:希望和她同齡的年輕人,都有體驗志願服務與學習的機會,讓自己和別人更願意關懷別人,因此變得更好。


今年暑假,希望團隊就嘗試為古諾楓和曲冰舉辦部落遊學團,四個梯次來了一百多人。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說,部落獵人使出渾身解數教團員野外求生,感覺很新鮮,獵人臉上重拾自信的笑容。


更重要的是,部落為了接待客人開始動起來,除了清理社區環境,耆老還帶著部落青年,盡可能端出編織等傳統技藝、狩獵、生態保育和宗教信仰等部落文化款待遊客,並以清茶代小米酒,試圖點燃部落文化復興之火,走出新希望。



【2007-11-12/聯合報/A6版/話題】
 
數位學習家庭部落格 
盧志方部落格-來自遠古的微風 
小乖與太太的網路電台


轉載自聯合報2007-11-12 A6版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d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